其中,第一個因子根植於文化本質,無人能予改變;第二個因子涉及個人對對應語言的認知,往往,只有極少數的人,能在其專業領域達到駕輕就熟的程度;第三個因子則是最嚴肅,大家最感憂心,有待急速解決的問題。
但,在商業考量以及有識之士極為缺乏的情況下,你有心,也難以為之。別以為市面上的漢英媒介琳瑯滿目、豪華的電子辭典不斷推陳出新,內容,其實都是大同小異、乏善可陳,無法滿足時代以及精確翻譯的需求,主要是,用華人的思維轉換出來的東西,無論怎麼看都不對味,這是中文英文和道地英文最大的差別。
你不能說,因為是翻譯,所以標準可以降低──如果只想學半調子的英文,何需煞費苦心?為了避免錯誤,最好的辦法,當然就是跟著英美人士學,也就是說,他們怎麼想,我們就怎麼想,他們怎麼寫,我們就怎麼寫,不能閉門造車,自我創新,發明出諸如 between tears and laughter這樣令人啼笑皆非的東西。
在這個前提下,就中文語彙尋求適切的英文對應似乎便是編寫漢英辭典唯一可行的方向,不然,如何以新的方式跳脫一般漢英辭典的窠臼,讓學子有機會在precisely render與copy之間選擇正確的「臨摹」翻譯,進而認知,「生還者表現堅強」實為The survivors act tough而非 The survivors display a strong character?
字典的陷阱,在以錯誤的方式提供學習的途徑,英美人士透過一般漢英辭典的英文註解了解漢文語意,當然無可厚非,但,如果想傳達訊息的主要對像是華人,就不能大量的以英文註解混充翻譯,否則,人家看了半天找不到所需的東西不打緊,還掉入翻譯的陷阱,這豈不是罪過?